写写前端,吃吃饭,聊聊如何玩游戏

 

起了一大早,吃了碗麦片,写了写前端。

昨天又搞了一晚上前端,终于给小程序加了大图预览。今早稍稍折腾,又加了个返回顶部的按钮。虽然工作量和难度都很小,但是成就感十足。我一直认为写这些前端代码不过是库和库的堆砌、搜搜API的事,门槛很低,因此我的职业规划从来没有考虑过前端。但是这次不同的是,我的成果是我发自内心的、出于审美的追求,而不是在某人指使下去做的。所以哪天我去创业,给自己的产品写前端后端,我应是十分乐意的。

中午就着VG聊天室,来碗学琴水煮配米饭。完事到校长府邸旁边亭子上走了走,上次来这里发现可以不出上园远眺神仙湖,又没什么人,便很喜欢这里。

我听过的电台节目很有限,一只手数完全数的过来:VG聊天室、雷电老师的游声戏语、机核GADIO、歪波音室和捕蛇者说。只谈游戏节目的话,我当推崇VG聊天室和雷电的电台。机核GADIO听起来并不是给玩家做的节目,它更像是一些人聚在一块,通过对讳莫如深的话题高谈阔论,来维护自己所谓的“小众”与“高端”。而我喜欢VG和雷电的原因正是他们通常是从玩家的角度展开讨论,在乎玩家自己真正的感受,而不是文化符号所带来的虚伪声望。

这期节目EK分享了他成为游戏编辑的经历,从GBA、PSP到假正版电脑游戏 芝麻开门,再到PC、PS3和PS4,内容十分接地气。EK谈到自己入职以后,遇到了一个难题:如何对待为了工作玩的游戏和其他游戏。这触发了我对我个人玩游戏的动机的怀疑:我玩游戏到底是为了什么?

小时候爱玩的“古典”游戏,多是出于乐趣才喜欢。War3Dota光环 系列等等,都是因为看了 游戏风云GTV 就觉得特别好玩才去玩。

因为好玩才去玩的状态,一直持续到了大一。进入大学后,我逐渐地开始为毕业后做什么而焦虑,最开始定下的目标是去USC IMGD或者NYU Game Center。这个目标的书院气息和艺术气息,让我隐约认为自己需要多接触一些有”艺术气息”的独立游戏。而结果就是,我硬着头皮通了很多不好玩的、我很讨厌的游戏,并且很不开心,还让我开始对游戏有所抵触。这个过程中我的心境和机核的编辑们也有所相近,玩小众游戏所带来的虚妄的艺术品味的提升,也催促我去玩这些不好玩的游戏。

除了“艺术气息”,“购买”游戏的行为带来的对“通关”病态的追求,也让我对游戏态度转冷。以前游戏少,通常买一个通一个。现在游戏多了,每个浅尝辄止的游戏滋生了“买游戏”带来的负罪感。或许“我都花钱买游戏了,还要花时间玩“不只是句调侃,还在提醒我们不想玩就别玩,不要想太多吧。

这些心态无疑是有害的。最近忙起来后,有了难得的闲隙,我居然没什么游戏想玩,看B站的时间远远超过玩游戏的时间。希望自己能早早回到因为乐趣而玩游戏的心态,作为一个老玩家,咱肯定还是喜欢游戏的。